互联网技术历经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物联化、智能化五大阶段的发展,并延展创新出如AR/VR、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等创新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经极大、深远的普及应用到了各个组织(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运转环节(研发教学、生产运输、营销宣传、服务交易)的各种应用场景(社交互动、出行旅游、饮食居住等)。
作为一种极具核心优势的创新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显著的变革了社会经济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深刻影响到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
政治是保障,经济是基础,民生是根本;政治不清,经济不稳,民生不保;政治保障经济和民生,经济是政治和民生的基础,民生是政治和经济的体现;政治服务经济,经济促进政治,民生是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反映和晴雨表。
政治、经济、民生,是相互依存、融合一体的,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和应用,给政治、经济和民生均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
01—政治领域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3.94亿,占整体网民47.5%。2018年,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得到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化,增强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前端服务提供方面,相关部门不断推动线上线下集成融合,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审批(审查)结果等信息,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过程留痕给,并推动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的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后端数据管理方面,各级政府加快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强化平台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使其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调度能力,让『数据多跑路』。
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相继开展。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求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2018年先行启动6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县级融媒体中心将县广播电视台、县党报、县属网站等媒体单位全部纳入,负责全县所有信息发布服务,包括政务新闻、天气预报、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信息,实现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信息优质、服务规范,更好地传递政务信息,为当地群众服务。
政府政务服务与互联网已经高度、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应用为政务服务的服务效能和质量的综合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范式指引和管理思路!
网络的发展必将导致政治文明的新变化,使得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政府的政治职能、行政管理模式,人们的民主观念、社会的民主政治都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这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互动潜力巨大、具有全球交流能力的通讯手段,这种独特的功能使它在最广泛的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网络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社会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呈现出全球性、多元性、互动性、直接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为人们打开超时空的、全球性普遍交往的通道。而互联网与现实世界发生着真实而复杂的互动关系,并在这种互动中孕育和塑造着全新的人类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政治模式。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观察,互联网必然带来政治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活动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和政府职能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也给作为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高效的管理技术手段、动力和发展空间。
以下就互联网对传统政治文明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1.2.1 网络化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权力结构中,下层众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都隶属于上层少量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权力由上到下层层递减,管理信息层层传递,呈金字塔形。这是一个高度集权,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和管理的科层等级制度。互联网所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权力的分配。网络社会政府的组织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发展,权力结构由集权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由垂直式向交互式发展。我国过去一直强调的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在网络时代可以得到很好的实现。
1.2.2 网络化必将导致民主观念的改变,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过去,由于我国地缘广阔,加上交通的落后,通信技术的限制,使得信息传递受到很大限制,如果实行直接民主将会出现政治成本高、周期长的风险,加上在特殊的革命时期我们党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实行直接民主,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下,我们选择了代议制,使之成为民主的主要形式。应该说这种代议制民主的出现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不可否认它导致了我国公民无法实现人人参与政治的民主政治理想。
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政治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机遇,“电子民主”、“电子政府”、“电子选举”、“电子投票”、“电子会议”等网络时代民主政治的新形式将克服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端,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民主的成本。田作高先生指出,网络“是一个可以用来施加影响的异乎寻常的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少数精通网络的活动分子有可能在他们的家中向决策者施加压力。这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新的拥有权力的人是那些受到信任和拥有广泛的网上交往的人。这一情况使寡头统治集团的权力受到很大削弱。”
因此,如何把握网络扩张对现代民主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2.3 网络将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重大的变化,改变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进入网络时代社会将变得更加复杂化,作为社会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的政府,如何适应网上虚拟社区的要求,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适应社会潮流的要求建立电子政府或者相应的职能部门,而电子政府意味着整个社会政治管理体系将焕然一新。来未来的政府虽然起着中心的作用,但却不再握有绝对的集中权,集中管理已不再完全奏效,而是依靠一些简单的内在规则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正是宏观调控的目的所在。
1.2.4 网络化将有助于监督体系的完善,促进政府工作的透明化。
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府工作是否廉洁、高效。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尽管政府一直强调加强监督体系,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民主党派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公民的监督更是以弱势群体对抗强势政府,司法机关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新闻媒介也没有成为很多西方学者所称的“第四种权利”,使得我们的监督机制并没有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而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拥有对社会资源的绝对支配权,这就诱使那些市场活动主体向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取更高额的利润,而这恰恰迎合了经济收入与政治地位严重失衡的部分官员政治“寻租”的需求,导致了钱权交易、权力市场化,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也是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根源。互联网的出现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提供了经济而快捷的渠道。通过网络公民可以最快、最真实、最全面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不再是神秘的东西。
美国白宫网页自1994年开通以来,美国政府各部门已经有几十万份文件在这里上网,每天有上万人光顾该站点,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中国政府的一些部委、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设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网页,提供各种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
1.2.5 国家的司法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将受到严重的挑战。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我们应当看到网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的发展导致无限制的民主,可能助长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
其次,网络的滥用已经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再次,网络发展为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影响政治、控制政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如早前“法轮功”对我国卫星信号的冲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最后,网络犯罪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如2000年2月,计算机黑客先后狂袭美国雅虎网站、微软网站、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以及亚马逊等新兴电子商务网站。对于网络犯罪,各国现有的司法打击体系常常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得国家首先从内部立法被提到日程上来。要以规范、明确的法律,保证政府快速有效地处理信息反馈和提供服务,以促进政府和公众在网上的双向互动,这需要尽快创建适合网络运行的法律法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政府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颁布了如信息自由法、个人隐私信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996年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方案”。这样,政府不仅能够增强监控并严厉打击任何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而且鼓励各行业监控自己的系统,从而提高整个信息基础结构的安全性。
1970年德国数据保护法和1973年瑞典数据保护法颁布后,西方发达国家也先后颁布了有关法律,对涉及个人情报的数据库的使用实行许可证制度,对有关个人数据的贮存和通讯的条件进行限制。1995年欧洲议会和欧洲委员会颁布了《数据保护令》。随后,欧洲各国建立数据保护机构权力对数据处理员发布约束性命令。
1.2.6 互联网的发展使国际政治斗争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利用网络政治大做文章,使之成为其和平演变的重要的工具。现在有些西方学者宣扬,“网络政治”将使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地降低,“在网络政治发展的高级阶段,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家只是承担很少的作用;网络政治将使政治全球化,网络政治的作用将替代某些政府和国家的功能。”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将使民主更加具有活力,网络政治发展的最终方向就是使每一个人都享受“充分的民主”。
但是,他们忘了,民主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过度的民主必将使国家受到严重的威胁。无论在现实社会政治还是在网络政治中,绝对充分的民主是不存在的,即使在自诩民主高度发达的美国,其公民也只能享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范围内的民主,不可能享受超越法律和道德界限的民主。他们大肆宣扬所谓的充分民主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向我国进行政治渗透,从而达到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企图。
同时,网络化将对国际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全球网络化的发展将加剧国际经济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对现有国际格局造成冲击。互联网的广域传输和多节点改变了现实中国家的安全边界,“主权国家被赋予一道看不见但又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难以捍卫的‘信息边疆’,这对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提出了新挑战。”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优势在全球大搞信息霸权,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在“信息贫困”之中,被“数码鸿沟”分隔在另一边。“美国学者罗斯科普夫就曾直言美国是世界上惟一仅存的军事霸权国,也是世界上惟一仅存的信息霸权国,美国应利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向全世界推行其价值观。”
超级大国在网络政治占有绝对优势,他们挥舞信息大棒对信息贫穷国家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和心理压力,肆意鲸吞他们的信息领域,使得国家的信息主权遭到蹂躏,国际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摆脱信息霸权,进一步维护国家的主权,加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
网络发展给传统政治文明所带来的冲击已经越来越明显,带给我们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前进,我国要正视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着力从战略上以及具体方法上做好应对工作。
02—经济领域
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无疑是巨大,在社会经济的企业服务中的应用无疑也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最常见、最普遍、最重要的应用如下:
内部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是基础,电子商务是未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极大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能,而OA、ERP、SOP、SCM、CRM等就是最常用、最常见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内部管理信息化的产品(工具)。
业务开展网络化:服务标准化,标准规模化,而网络化就是很多行业服务的最好规模化手段。网络化具有极大的时空广度、极快的响应速度、极强的传播效能、极强的规模化服务能力等的特点,因此企业在业务开展的营销推广、交易服务、售后维保等各环节,均广泛深远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业务互联网化(网络化),而网络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就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业务开展网络化的产品(工具)。
企业决策数据化:随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业务开展网络化的逐步应用及深化,企业采集和分析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为很多企业基于大数据进行企业重要决策成为了可能。根据大数据做出的决策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对企业带来极大的影响,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需求,而应用数据采集工具,就声誉、收入渠道和生产力三方面进行大数据决策应用,是目前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企业决策数据化的体现。
生产加工智能化: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创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让智能制造、工厂智能化成为了可能并得以逐步应用。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经济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模式和效能,是社会经济主体企业业务开展创新和拓展的重大助推力,互联网应用通过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效能、通过网络化提升了业务开展规模效益、通过数据化增强了企业决策效用性、通过智能化优化了生产能效性!
2.2.1 对生产力的影响。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要素理论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表现在:
(1)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其信息能力即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
(2)使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跃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份量急剧增大,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
(3)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其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
(4)使生产力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由于科技情报交流的加强和科技合作研究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科技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
(5)使对生产力发展有长期的潜在的重要作用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日趋重要,本来就是与信息相互交融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全球化了。
(6)使组合、协调生产力有关要素以提高它们综合效益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导致管理科技甚至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内联网、外联网、互联的网际网新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信息化相融合。信息不仅是管理的基础,而且与知识一道也成了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日益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的增长点。
(7)使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2.2.2 对边际效益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由于物质、能量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技术进步的相对稳定性、市场容量的饱和性,当需求依靠供给来满足时,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即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这一规律性现象广泛存在,有普遍性。
到了信息经济尤其是其网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该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这种现象还会因网络效应的作用而强化。
2.2.3 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发展,由于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流水线的发展,当钢铁、汽车、石化等固定成本占总成本很大比例的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规模经济即产品单位成本随着产品数量增加而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性,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
在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中,尽管规模经济仍然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化、柔性化发展,数字化神经网络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由于外部市场内部化同外包业务模式的并行发展,还由于相关业务甚至不同业务的融合,当软件、多媒体、信息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网络设备与产品等变动成本占总成本较高比例的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知识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增加经济性效应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范围经济(通过产品品种或种类的增加来降低单位成本)变得更加重要了,差异经济(通过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增加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成长经济(通过拓展企业内外部的成长空间来获取利润)、时效经济(通过抢先利用机遇扩大市场份额来赢得竞争优势)等各种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出现了,这些途径不仅大企业在利用,而且更有利于大量中小企业加以利用。
2.2.4 对通胀与失业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或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变动关系,低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陪伴,而高失业率则与低通胀率同时并存,若用纵坐标表示通胀率、横坐标表示失业率,那么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就表现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所谓菲利普斯曲线。上述“理论”已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所否定。
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据美国商务部分析,1996年和1997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价格下降使国民经济的价格指数下降了1个百分点,导致通胀率成为30年来最低点,同时信息技术产业还在以往5年内提供了1500万个工作岗位,使失业率降到24年来最低点。
2.2.5 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正像工业与工业化熨平传统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波动一样,信息业与信息化熨平了传统工业(汽车业、建筑业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创新的产生不是连续的、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因此会出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约平均间隔8—10年爆发一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了反危机措施,使经济周期变形,危机持续时间缩短,萧条和复苏之间的界限因经济上升加快而不明显,高涨时经济发展劲头不强。于是,出现了经济衰退与经济高涨交替更迭的简化经济周期说。
以美国经济为例,自1991年4月走出二战后第9次衰退期以来,经济高涨已持续8年半了。怎样解释美国经济周期这种新变化呢?当然,这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90年代以来美国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经济周期进一步变形。正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的,“信息技术无疑巩固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在美国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周期性产业,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当美国1995年和1996年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陷入萧条时,适逢信息技术产业异军突起,结果促进了经济再高涨。随着网络经济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则会更有利于延缓衰退期的到来,而使经济继续趋向高涨。但是,经济周期波动决不会因此而消失。在一定条件下,高技术及其产业也有衰退的可能。
何况经济周期波动不仅仅是由技术与产业的状态所决定的。在经济波动与金融波动相互影响加剧、彼此依存更加紧密的环境下,发生经济波动是很难避免的。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
2018年,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数字鸿沟”加快弥合;移动流量资费大幅下降,跨省“漫游”成为历史,居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提升。
2018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网上预约专车/快车用户规模增速最高,年增长率达40.9%;在线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用户规模年增长率达29.7%;网上外卖、互联网理财、网上预约出租车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也取得高速增长;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使用率高达78.2%,2018年下半年用户规模增长达9.1%。
3.1、基础应用类应用发展
3.1.1 即时通讯
截至2018年12月,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7.92亿,较2017年底增长7149万,占网民整体的95.6%。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7.80亿,较2017年底增长8670万,占手机网民的95.5%。2018 年即时通信行业稳步发展,用户规模和普及率实现进一步增长。
与此同时,即时通信作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不断开拓创新,其变化主要集中于产品功能的探索、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内容质量的提升三个方面:
在产品功能方面,即时通信产品以小程序为依托,试图成为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的有力工具。以传统零售业为例,通过小程序以及品牌广告、公众号等功能,传统零售企业可以在即时通信软件上实现对用户的早期触达、运营促销、服务提供、关系维护等全周期、个性化服务。目前这些功能在商超、餐饮、家居等行业均已得到初步应用。
在应用场景方面,面向个人和企业两类不同应用场景的即时通信产品均得到进一步发 展。在个人应用场景领域,陌陌通过全资收购探探巩固了其在陌生社交领域的市场份额。
在企业应用场景领域,以钉钉和企业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产品用户规模持续提升,针对垂直行业特殊应用场景的专用型即时通信产品也崭露头角,如满足金融机构监管要求的金 融业合规即时通信已经在业内初步形成规模。
在内容质量方面,即时通信企业的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平台内容共治的格局已 经初步形成。在国家网信办、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即时通信平台上的违法违规内容受到严厉打击。即时通信企业加强对平台内容的自查自纠,具有诱导或欺诈等恶意营销行为的小程序和诱导链接也成为重点整治对象,上千个违规小程序被永久封禁,诱导用户转发的链接明显减少。
3.1.2 搜索引擎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81亿,使用率为82.2%,用户规模较2017年底增加4176万,增长率为6.5%。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6.54亿,使用率为80.0%, 用户规模较2017年底增加2998万,增长率为4.8%。
2018年,主流搜索引擎平台大力发展信息流产品,吸引用户流量、增加广告收入,以巩固市场地位。为应对垂直APP的分流竞争,主流搜索引擎利用平台入口优势,通过连接新闻、短视频等内容,推出信息流产品,以持续提升用户使用黏性。
信息流广告为搜索引擎收入增长提供了新动力,正在成为业务收入的重要部分。根据企业财报数据,在信息流产品的推动下,搜索引擎日活跃用户数、每用户访问时长都呈现增长趋势:9 月份百度APP日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9%,信息流产品每用户访问时长同比增长68%;第三季度, 百度信息流广告合并人工智能业务的营收占比已经超过20%。
未来,搜索引擎有望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流产品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高效的产品使用体验。
3.1.3 网络新闻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75 亿,年增长率为4.3%,网民使用比例为81.4%。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53亿,占手机网民的79.9%,年增长率为5.4%。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 1 号)实施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组织开展了许可审批相关工作。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经各级网信部门审批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总计761家,具体服务形式包括:互联网站743个,应用程序563个,论坛119个,博客23个, 微博客3 个,公众账号2285个,即时通信工具1个,网络直播13个,其他15个,共计3765个服务项。
中央新闻媒体以融合求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探索平台发展模式。中央新闻 媒体尝试打造聚合式内容平台,构建兼具主流价值与创新活力的新媒体内容生态,如人民日报上线的“人民号”平台已吸引数千家党政机关、高校、优质自媒体和名人入驻;
第二, 提升内容创作水平。以内容生产为主线,中央新闻媒体重组内部新闻生产流程,广泛运用新型新闻采编、内容展示技术,并积极与外部进行资源共享、协同策划制作优质新闻节目;
第三,拓宽新闻传播渠道。中央新闻媒体在壮大自身产品矩阵的同时,积极借助商业媒体渠道,拓宽新闻内容出口。
商业新闻媒体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加强优质内容争夺。内部通过开通小程序、 提供广告分成等手段加大对自媒体资源的培育和争夺力度。外部与视频、问答等类型网站开展合作,扩大自身在内容生态领域的分发能力;
第二,重塑内容分发机制。单一基于兴趣的算法推荐机制弊端渐显,部分新闻网站主动求变,采取“算法推荐+人工干预”的新型内容分发机制;
第三,发展多元内容载体。各新闻网站加大在短视频、语音、动漫等新型内容载体的发展力度,尤其短视频形式引起各家新闻网站重点布局。
3.1.4 社交应用
截至2018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3.4%、58.8%,较2017年底分别下降3.9、5.6 个百分点;微博使用率为42.3%,较2017年底上升1.4个百分点。
社交应用与传统媒体互为补充,融合发展。一方面,传统媒体大规模入驻各类社交平台,成为社交平台优质内容的重要来源,既实现了自身向全媒体角色的转型,也提升了社交平台的可信度。在央视新闻微博上看直播,参与人民日报微博互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上网习惯之一;另一方面,社交平台助力传统媒体实现大众化传播,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社交平台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之间的互动、分享、传播,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与社交“渠道”的深度融合。随着网络用户向移动端、社交媒体迁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信息依托社交网络实现大众传播。例如,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发布微博开启话题“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半天时间就获得转发125.9万次、评论11.8万条、点赞94.3万个、话题阅读量达89.4亿。
社交应用商业模式不断成熟。一方面,广告依然是社交平台变现的主要方式。相对于其他网络广告,社交平台广告具有社交化、视频化、智能化的特点,能基于用户的社交关系、兴趣和行为锁定目标受众,进行精准营销,大幅提升了广告投放的到达率和转化率, 吸引广告主使用,社交广告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容生产者能通过社交平台实现商业变现,2018年,内容生产者在微博上的收入规模达268亿。其中网红电商是目前发展最快、最主要的变现方式,2018年,网红电商收入达254亿,占比为94.8%,同比增长36%,商业变现能力稳步提升。
3.2 、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
3.2.1 网络购物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较2017年底增长14.4%,占网民整体比例达73.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5.92亿,较2017年底增长17.1%,使用比例达72.5%。
从法律环境来看,《电子商务法》正式出台,网络消费领域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商务经营者、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争议解决与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对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电子商务法》将自然人纳入经营者,需履行纳税义务,将有助于促进线上线下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法》对信用炒作、虚假交易及限制竞争行为提出惩戒原则,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从行业发展来看,在用户高增长红利期后,供需两端“双升级”成为行业新一轮增长驱动力。
在需求端方面,2018年网络消费继续保持升级态势,消费升级为行业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也进一步推动市场成熟发展。例如,个性化需求促进了定制化供给,低线城市用户需求的释放加速推动电商渠道下沉,品质化需求和理性消费进一步推动品质电商的快速发展。
在供给端方面,围绕资源、技术和模式的升级进一步加快。例如,各大电商门店加速落地,与传统零售商联盟化趋势加强,线上线下资源进一步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 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营销、质量追溯等领域应用日趋深入;电商流量加速分化,拼购模式、小程序电商、内容电商等新模式交易规模呈指数增长。供给端升级加速了资源流动与协同分工,有效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同时通过丰富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3.2.2 网上外卖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6亿,较2017年底增长18.2%,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3.97亿,增长率为23.2%,使用比例达48.6%。
市场格局方面,外卖市场“两分天下”竞争格局已然清晰。美团点评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饿了么平台,并新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合并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外卖市场竞争已升级为生态构建能力和资源实力的比拼。随着行业格局进一步固化,可以预见,未来外卖市场较难再出现独角兽平台,中小平台需要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和垂直市场深挖机会。
行业趋势方面,在市场变化和平台战略调整背景下,新的行业趋势正在形成。
一是外卖业务在本地生活服务生态体系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逐步成为各平台在生活服务领域竞争的胜败关键;
二是行业生态进一步开放,协同实现多赢,如美团收购餐饮SaaS服务商, 并与线下零售企业开展合作提供大数据服务,饿了么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零售商提供即时配送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跨界合作、为B端企业赋能等方式增加变现渠道并丰富平台生态, 将进一步提升外卖产业化程度和餐饮零售行业服务水平。
3.2.3 旅行预订
截至2018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19用户规模达4.10亿,较2017年底增长3423万, 增长率为9.1%;网上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和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比例分别为27.5%、30.3%、42.7%和14.5%。其中,预订旅游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增速最快,增长率为35.5%。
在线机票领域,OTA平台业务量持续增长,国际机票预订是业务量增长主要来源。当前,OTA平台专注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通过国际机票业务实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预订机票趋向常态,手机预订机票用户占整体在线预订机票用户的98.8%。得益于移动互网发展,APP应用体验不断提升,值机办理、服务预订等增值内容植入其中,满足用户“高效个性化需求”,促使网民使用手机预订机票。
酒店预订领域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OTA住宿业务稳健增长。2018年主流OTA平台各季度住宿预订量持续增加,海外市场拓展和营销活动丰富是业务增长主要原因;
二是酒店“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快速发展。酒店通过集成子品牌,不断优化会员应用体验, 提升用户忠诚度;
三是客栈民宿发展势头良好。在大型城市和旅游城市,客栈民宿结合民俗文化和适当的价格定位,用户认可度不断提升。
旅游度假产品预订领域呈现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消费升级激发境外游预订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旅游度假特别是境外游需求显著增加, OTA平台和传统旅行社开始激烈的境外游市场争夺;
二是线上线下协同效应促进预订消费。OTA平台加速设立线下实体门店,发掘在线预订无法覆盖的潜在用户,并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产品组合、促进销售;传统旅行社拓展移动端营销渠道,通过即时通信等便捷方式维护客户关系,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3.3、网络金融类应用发展
3.3.1 互联网理财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1.51亿,同比增长17.5%, 网民使用率为18.3%。
2018年,金融领域先后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多个行业政策文件,提出打破金融机构刚性兑付、收紧货币基金“T+0”赎回额度、降低银行理财投资门槛等多项政策。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理财市场形成新发展趋势:
一是“宝宝类”货币基金理财产品规 模得到有效控制,货币基金发行规模、交易规模持续降低,余额宝等超大型理财产品接入多个货币基金产品,通过分流实现“瘦身”;
二是银行理财投资门槛明显降低,结合流动性和收益率优势,“T+0”银行理财逐步成为“宝宝类”基金的有力替代。上述市场新变化表明行业逐步朝稳健、规范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降低理财市场规模过大带来的金融风险;另 一方面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促进资金回流银行,有效提升资金社会利用效率。
3.3.2 网上支付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6.00亿,较2017年底增加6930万,年增长率为13.0%,使用比例由68.8%提升至72.5%。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5.83亿,年增长率为10.7%,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比例由70.0%提升至71.4%。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络支付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65.5%提升至67.2%。
2018年国内网络支付市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行业竞争依旧激烈。银联、商业 银行加大支付业务布局力度,在不断优化自身产品体验的基础上,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展开正面争夺,其中银联的“云闪付”产品上线一年内用户量突破一亿;
第二,支付场景不断延伸。网络支付应用在公共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突破,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三线及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引入手机网络支付应用;
第三,支付方式更为多元。继扫码支付普及后,基于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的无感支付进入到成熟商用期;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指纹识别支付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支付更加高效、便捷。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企业加速国际市场开拓,不断发展跨境支付和境外本土化支付业务。
在游客跨境支付方面,我国企业已在全球多数旅游热点国家布局,集餐饮、 游览、购物、出行和退税等场景为一体的跨境支付体系逐步搭建成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分别在4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合规接入。
在海外居民支付方面,我国企业通过资本、技术注入等方式,已在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运营本土化数字钱包产品,并开始在非洲地区部署移动支付业务。
3.4、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
3.4.1 网络音乐
截至2018年12月,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76亿,较2017年底增加2751万,占网民总体的69.5%。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53亿,较2017年底增加4123万,占手机网民的67.7%。
2018 年国内数字音乐版权环境的持续改善、各平台对短视频类音乐形式的进一步扶持和大型音乐集团的持续融资共同推动了网络音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版权合作方面,国内网络音乐企业版权合作不断加深,数字音乐版权的正版化进程显著加快。自国家版权局于2月推动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达成版权合作以来,各网络音乐平台不断加深版权合作,版权共享的行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推动了正版音乐的快速普及。国际唱片业协会在10月发布的《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已有96%的我国消费者使用了正版音乐,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2%)。
在展现形式方面,短视频作为网络音乐的新型展现形式受到各大音乐平台重视。2018年短视频类应用在国内快速渗透,用户规模显著增长。由于其与音乐类内容较为契合,使得网络音乐企业与短视频企业的跨界融合进一步加深,各大平台均陆续推出了挖掘和扶持原创短视频音乐作者的激励计划。网易云音乐、抖音等平台分别利用自身优势,对原创音乐短视频给予流量、版权、资金等支持。
在企业发展方面,国内大型网络音乐平台持续通过融资扩大竞争优势,并体现出强劲的营收能力。11月,网易云音乐完成6亿美元B轮融资;12月,腾讯音乐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从腾讯音乐集团招股书数据来看,其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达83.7%, 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244.8%,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网络音乐市场的繁荣和巨大潜力。
3.4.2 网络文学
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较2017年底增加5427万,占网民总体的52.1%。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10亿,较2017年底增加6666万,占手机网民的50.2%。
网络文学行业在2018年持续健康发展,用户规模和上市企业营收均实现进一步增长。跨界内容的布局和版权营收的提升是行业变化的主要特征。
在内容创作方面,跨界融合趋势更加明显。网络文学与网络视频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开始涉足对方领域的内容创作业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内容生态。例如,阅文集团在10月以155亿元价格完成了对影视公司新丽传媒的收购,以此转型为兼具文学和影视制作能力的互联网内容平台;爱奇艺提出“以文学驱动影视”的发展方向,通过各期“云腾计 划”助力自身文学业务的发展与影视化。
在业务发展方面,网络文学企业版权运营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且在整体营收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未来将成为大型网络文学企业的主要营收增长动力。以上市公司阅文集团发布的财报数据为例,其上半年版权运营收入同比增幅达到103.6%,远超同期在线阅读业务13.3%的营收增幅。从营收结构来看,版权运营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8.1%提升至13.9%。另一家上市网络文学公司掌阅科技在2018年4月发布的上一财年财报中也显示其版权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43.9%。
3.4.3 网络游戏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占整体网民的58.4%,较2017年底增长4224万。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59亿,较2017年底增长5169万,占手机网民的56.2%。
2018年国内网络游戏行业保持平稳发展。国内游戏厂商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游戏不良影响的社会共治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在行业发展层面,国内大型游戏公司与海外游戏开发商的合作日益密切,为国产游戏的“出海”和海外游戏的引进都奠定了良好基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侧重海外游戏业务, 预期国产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腾讯、网易、完美世界等国内游戏厂商在2018年分别与育碧(Ubisoft)、威尔乌(Valve)等海外游戏开发商达成战略合作,这将有利于未来海外游戏在国内市场的发行。
在社会环境层面,针对网络游戏负面影响的社会共治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的发布,违规游戏内容清理整顿工作得到推动落实, 更加健康、规范的行业环境逐渐形成。同时,大型游戏厂商开始尝试构建多种技术手段,以预防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各类游戏防沉迷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利用人脸识别、强制公安实名校验、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等技术手段对未成年用户的游戏时长和付费行为进行管理。
3.4.4 网络视频
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较2017年底增加3309万,占网民整体的73.9%。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90亿,较2017年底增加4101万,占手机网民的72.2%。
在收看设备层面,智能手机与智能电视齐发力,分别满足个人、家庭网络视频服务需求。
一方面,智能手机作为个人网络视频服务中最重要的一屏,使用率在高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与整体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之间的差距也不断缩小;
另一方面,随着家庭宽带提速降费、智能电视价格持续下降,智能电视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9月底,智能电视覆盖终端达3.22亿台,激活终端2.18亿台,一半以上的网络视频用户通过智能电视收看网络视频节目。
在视频内容层面,各大平台注重节目内容质量提升,自制内容走向精品化。2018年网络视频平台新上线的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等自制节目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持平或下降趋势,但播放总量、单剧播放量均大幅增长,精品、独播、创新的内容形态更受用户青睐。以网络综艺为例,2018年网络综艺在题材创新上卓有成效,篮球、机器人、航天、 演艺等专业团队竞技真人秀节目凭借高品质带来高口碑,获得较大影响力。
在市场格局层面,网络视频行业用户、内容、流量均向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大平台集中,马太效应凸显。就用户规模而言,三大平台用户占整体网络视频用户的近九成; 就内容、流量而言,2018年新上线的自制节目八成左右在这三大平台独播,播放量占整体播放量的八成以上。第二、第三梯队平台的用户使用率下降,自制、独播内容较少,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短视频领域,众多互联网企业竞相布局,特色优质内容成竞争关键。
2018年,短视频市场获得各方广泛关注,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微博持续在短视频领域发力,网易、 搜狐等也纷纷推出新的短视频应用,短视频市场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随着短视频市场的逐步成熟,内容生产的专业度与垂直度加深,同质化内容已无法立足,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各短视频平台纷纷加强与优质MCN机构、达人合作,打造优质PGC(专业生产内容)并带动UGC(用户生产内容),共同生产更优质的内容。
3.4.5 网络直播
截至2018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3.97亿,较2017年底减少2533万,用户使用率为47.9%,较2017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
从体育、游戏、真人秀、演唱会四个细分内容领域来看,游戏直播用户使用率基本稳定,体育直播用户使用率略有下降,演唱会、 真人秀直播用户使用率分别下降6.2、8.8个百分点。
2018年网络直播行业内部逐渐分化,进入转型调整期。
其一,第一梯队直播平台在资本的支持下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3月,斗鱼直播、虎牙直播分别获得腾讯6.3亿、4.6亿美元投资。5月和7月,虎牙直播、映客直播先后完成上市,高额的融资为平台的精细化运营奠定了物质基础,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其二,第二梯队直播平台抱团取暖谋求发展, 以实现流量和利润最大化。例如YY与小米直播、花椒直播与六间房、斗鱼直播与新浪微博等或进行合并重组、或开启战略合作,以达到资源整合和流量互补。
3.5、公共服务类应用发展
3.5.1 网约车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较2017年底增加4337万, 增长率为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3亿,增长率为40.9%,用户使用比例由30.6%提升至40.2%。
运营管理层面,网约车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营车辆向新能源升级。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竞争者入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18年10月,已有10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在部分城市获得经营许可,继携程、高德、美团等跨界布局网约车市场后,戴姆勒吉利等企业入局;
其二,新能源汽车未来将逐步淘汰传统网约车辆。部分城市陆续调整网约车实施细则,规定新增或更新的网约车牌照车辆必须为新能源汽车,已有专车平台按照“互联网+新能源”模式布局网约车市场。
政策监管层面,网约车行业规范管理不断深入,强化安全保障。主要表现为:
其一, 2018年,继网约车行业推行建立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措施后,交通运输部联合多部委组织安全专项检查,治理网约车市场乱象;
其二,为维护乘客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网约车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安全保障。升级车载智能硬件系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能驾驶安全监测、智能乘车安全辅助等。试行多个安全保护功能和措施,包括短信报警、实时位置保护以及建立线上司乘黑名单等具体安全措施。
3.5.2 在线教育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较2017年底增加4605万,年增长率为29.7%;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4.3%,较2017年底增加4.2个百分点。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较2017年底增长7526万,增长率为63.3%;手机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3.8%,较2017年底增长8.0个百分点。
在线教育移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微信成为移动端学习的重要工具。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升级为在线教育创造更多机会,轻量化、碎片化、结构化的知识更适合移动端的学习场景。
截至 2018年12月,通过手机接触在线教育的用户占整体在线教育用户的96.5%,较2017年底增长19.9个百分点。由于微信在流量获取、社群运营、用户规模与黏性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教育产品开始借助微信生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吸引用户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等工具在线学习,并进行持续性分享,以降低获得新用户的成本,提升用户黏性。直播技术助力在线教育行业快速增长。
随着语音识别、云存储等技术的进步,直播课堂已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场景,尽最大可能还原线下学习模式,教学效果得到市场认可, 受到各大教育平台及用户青睐。在线教育直播以一对一、一对多、双师课堂等方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教师和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实时互动,进一步扩大教学覆盖范围, 推动在线教育的普及和深化。